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Chapter One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一切事物都有多种看法,其原因是:知觉不是完全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对于一颗”古松”,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

其中,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这里给”态度”下的定义就是对物体的爱憎的情感,知觉的定义是对一件事物的作用的认识看法.小孩子第一次吃饭,得到了饱腹感,消除了饥饿,于是通过这种”我吃饭后就不饿了”的经验得到了”饭可以饱腹”的知觉,从而有了”饭对我有利”这样一个态度.因此,实用的态度是从生存的角度出发,对事物的功用做出一个定性(好或坏)判断的一种态度

科学的态度是纯粹客观,理论的,其中不会包含任何感性的因素.科学家看见一堆粪,如果没有掩鼻走开,而是取样分析,那么这个时候这位科学家就抱着一个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搞清楚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因此科学家们力求客观.

美感的态度最大的特点便是意象的孤立绝缘.不同于前面两种态度,美感的态度不会去联想其他的东西,只专注于当下所见.由于持美感经验的人不计较实用,不推求逻辑,因此不需要动用意志和抽象思考.我们把这种脱尽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于是我们定义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美是事物将形象呈现在直觉时所拥有的特征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美感的态度是百无一用的.然而人类除了生存需求外还有更高的企图(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了解一下~~),美就是其中一个,因此美感的态度从广义上讲是实用的.

(不过读到这里我有个问题:艺术既然和实用是两个分立的概念,那那些用文章来发动革命,也就是把艺术付诸实用的那些人的操作是否违背了艺术的初衷???)

Chapter Two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与人生的实际距离

美的事物和实际的人生是有恰当距离的.太近会使得人们容易持实用的态度,从而挑剔这物品的细节.太远又显得难以理解,无法触及.也正因此,很多艺术作品在细节处理上刻意远离生活.

很多人喜欢用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还有人喜欢用政治的观点来谈文艺,这都是把实际人生的规范强加到艺术上的错误举措.曾经在美国种族歧视白热化的阶段,一个剧院里上演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当演到奥赛罗掐死自己的妻子那一段,台下一个退伍士兵站起来大吼:我不能忍受一个黑人掐死我们白人妇女!随即掏枪杀死奥赛罗的演员.(我也是醉了..)

艺术是主观的,但是也要加入一些客观(中庸~~).因为当作者深陷于他的狂风暴雨般的情感中时,他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太近了,是不能够做出有效反省从而将情绪加工成艺术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情绪丰富却搞不出艺术品的原因.

Chapter Three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将自己的情感附加给外物,这种心理活动叫做移情作用.美感经验和移情作用是有密切联系的.实际上,美感经验还可以定义成在聚精会神之中,个人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的往复回流.因此在个人的情趣流向物的时候,移情作用就发生了,将个人的经历向物传递,使得本来没有特殊含义的物有了什么特殊的含义,从而获得美的感觉,这种美的感觉又以物的情趣为名回流到人的身上,这就是美感经验的发生和移情作用在其中的作用.

比如说听音乐.在听到一段音乐的时候,人们给这种本来只有音调高低的一连串波赋予了情感和历史,从而心力也随之做一种相应的活动,听者心里随即感到一种情调.这种情调虽然属于听者,但听者常常认为其来自于这段音乐,从而音乐就有了情调,人也同时有了情调,美感经验随之产生.

Chapter Four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因此常说的”美人”在大多数人那里只能够引起快感,因为”美人”常常会引起性欲,而性欲是最强烈的一种占有欲,根本不能叫做美感.血色鲜丽的姑娘距离人生的距离太近,引起美感的能力完全比不上希腊女神的雕像.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非反省的,因为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忘去自我,自然不能够决定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景象,或是反省这种形象是否是快感.如果已经感觉到快感,那么已经由知觉变成反省,美感的态度已经没了.美感的愉快,在当时都不会有感觉,要到事后才回忆的起来.

Chapeter Five 记得罗绿裙 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联想有两种: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类似联想指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接近联想指甲和乙在经验上曾接近.联想作用很广,如果没有联想,知觉和记忆,想象都不能发生.

很多人认为,联想所带来的的快感是美感,实际上不是(至少在作者的定义里面不是).比如看到耶稣临刑图,你问一位基督教徒这幅画美不美.他说:”美极了!为人类的福祉而献身,他是多么伟大啊!”其实这不叫美,这位基督徒仅仅是在享受联想所带来的的愉悦.实际上,联想使得人的注意力容易转移,从而不能够再集中在欣赏对象上.注意力一涣散,美感经验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Chapeter Six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学者们常常有一种误解,即认为考证和批评是欣赏.

考据,就是详细的考察艺术品的来源,历史,作者生平等事实.据作者描述,国外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会精细到某一个字和词的来源,以及戏剧剧本印刷的格式.很多学者认为做到如此精细的程度是为了体会莎翁作品的美.实际上,考察的过于精细并不能体会作品的美,那样子只是将历史学的功夫做得很足,而美学根本还没有入门.欣赏美和考据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考据是欣赏美的前提条件,但光考据是不可能欣赏到美的.

批评这个词并没有一个特别精确的定义,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批评流派,他们对批评的定义各自不同.

首先是”导师类”批评家.他们对各种艺术都抱有一种理想,但自己又能力不足不能够创作,因此就去研究这些艺术,并将研究所得作为向作家发号施令的资本.他们为创作者设下重重教条,认为创作者只要遵守就可以写出优秀的作品.他们意义下的批评是对创作者的创作进行指导.

然后是”法官类”批评家.他们心里有一些准则,只要违背了这些准则就是丑,符合就是美.这类批评家常常和导师类批评家合体,从而一边指导一边评价.他们概念中的批评可以叫做评判,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批评的含义.

第三类是”舌人类”批评家.按照作者的话来说,他们”把外乡话翻译成本乡话,叫人能懂得”.这种批评家又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完全的考据学家,第二类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作品的分析学家.他们的批评其实就是考据罢了.

最后一类是”印象主义”的批评家.他们的领袖法朗士曾说:凡是真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反应了他们对批评:批评应该是主观的,正像艺术是主观的一样.因此,这一派批评学家的观念中,批评就是按照自己的直觉主观的来判断一个作品的好坏.

实际生活中,大家都被告诉要”不能尽信书”,要”判断是非”,因此大多数人是持的法官式的批评,这种批评和欣赏的态度相去甚远.**欣赏的态度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这种态度凭的是直觉.**因此这四类批评家中,印象派的批评和欣赏最接近,但是还是有差距.因为印象派常常把快感和美感混淆.

Chapter Seven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美到底是什么?美不是物品的属性,因为它是主观的.美也不是心的产品,因为如果没有物直观感受就无从活动.因此,美是心和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因此,我们常常说的自然美,其实是与作者的美学观念相违背的.你觉得自然美,其实此时的自然已经经过了你的心的加工,你所看见的山水已经不是山水的本色,而是人情化后的山水.柏拉图式的恋爱也是一样.你在理想中先酝酿一个理想的形象,然后把它投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你的爱人只不过是寄托你的理想化的精灵的躯骸罢了.

美的欣赏也和以上两点相似,也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这里的艺术化的定义是人情化和理想化.这种欣赏是没有任何占有欲的,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

Chapter Eight 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