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实践论》
从《实践论》中抽象出认知的流程
人的正确认知是哪里来的?
1:原版实践循环
毛主席在《实践论》一文中,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深刻的认知流程。这套认知流程,全面的概括了人类认知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对当代青少年提高认知水平,更加高效的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讲,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从实践中获得认知,用认知去反哺实践,从而形成一个不断深化的正向循环。
首先是实践。马克思主义者眼中的实践,又称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可以说,一切人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都是一种实践。而马克思主义者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十分重视实践。这其中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们,作为可知论的忠实支持者,坚定认为感官的反映是可以反应客观的,因此实践,这个通过提供给感官以外界的信息从而认识外界的过程,就是一切认识的终极来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分析的客观的范本。
然后是认知。通过实践,人们虽然能够得到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所得得到的信息也只是不成体系的,散乱的“感觉”。文中如此描述这个现象:“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这种外部联系,当然是无法触及本质、无法把握核心的反映。因此,“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通过继续实践,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对外部的信息,再加上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人们就可以对之前实践得到的散乱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联系,从而达到像文中叙述的一样,“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到了这一步,就是人的认知得到了升级,从实践得到的低级认知上升到了经过加工后的高级认知。
最后还是实践。为何要认知?认知不是为了仅仅掌握理论而空谈。认知是为了“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道德感,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的主义之间差别巨大的地方。
实际上,就算经历了上述的过程,通过深化后的认知全部或者部分的改变了客观世界后,认知的过程仍然不能够算是真正完成了。因为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实践所得的信息也会在不断的变化,这就导致人们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更新认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知的本质,认知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循环。
2: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文中除了阐述了上述的认知流程的宏观框架,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者对“经验”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验包括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上文所说的,来源于实践的一手信息。只要人在观察的时候能够客观,那么他获得的直接经验就是有效的。而间接经验则来自于他人,比如书籍,叙述等等。如果某个有效的直接经验传播为了间接经验,那么这个间接经验就是有效的。
耐人寻味的一点是,虽然毛主席在文中强调要从实践中获得一手经验,并且表现出了轻视间接经验的倾向,但是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他博览群书的经历向我们表明,间接经验在毛主席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占了不小的地位。
因此,实际的认知流程中,经验的来源不仅仅是实践,还有阅读,询问等等。结合现实考量,甚至于有时候间接经验还来的更快,来的更全面。
但是这又牵扯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判断间接经验是否有效?因为考虑到间接经验的时效性和世界客观现实的变化,上文所述的“有效的直接经验传播出的间接经验都是有效的”这一论述显然是不足信的。因此,当我们获取到间接经验后,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验证间接经验的有效性,对这些间接经验加以修正、改造甚至批判。
3.何为认识
文中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那就是“认识”。文中用了很多近似描述来叙述“认识”,但总的来说,这个词语可以归纳为两个角度:初级认识和高级认识。初级认识不仅仅是文中提到的所谓感性认识,一些不够深刻的理性认识也算是初级认识。而只有足够深刻,深刻到了认识可以描述世界本身的理性抽象才算是高级认识。而从初级认识升级到高级认识,则需要对已有信息进行人为加工。
这其中可以提供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初级认识和高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吗?有绝对高级的认识吗?实际上,初级认识和高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高级认识,因为对世界的抽象程度,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是无穷无尽的。而初级认识,也是相对的,因为在不同情况下人实践的信息搜集情况是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之前说到过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句话就有了两个含义:其一,认识就是在实践-认识循环中不断步进从而让认识和当前客观现状同步的过程。其二,认识就是从初级认识到更高级认识的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
4.为什么有人经验丰富但认知平平
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文中说,认识中的重要一环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但是实际情况中,却的确存在很多拥有丰富感性认识但是理性抽象能力极差从而做什么事情都是按照所谓“经验”办事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出路在哪里?
私以为,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毛主席,都只给了一个大体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说:“理性认识从低到高分为三种: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就是对事物的归纳性概括;判断,就是概念的展开,即对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推理,就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揭示”。
但是,什么是概念?如何判断?如何反映事物之间联系?如何推理?这些细节性的活动,毛主席是不愿意花精力去说的,对本文来说也没必要,毕竟本文是站在高级抽象的角度进行的叙述。但是如果抱着“建立认知体系”这一目的来讲,这一问题反而成了关键问题。
如何解决呢?其实这也就是互联网上所谓“思维模型”云云的栖息之地、落脚之处了。这些思维模型,想必就是对“如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有效的理性认识”这一问题具体的研究成果了。
final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建立的认知体系,深刻阐述了实践和认知的关系,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认知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即在认知深度上的迭代和对客观实践的循环考量),指出人只有不断在实践和思考中循环才能够使得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事实。而文中对于经验来源的讨论,不仅再次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更给我们提供了判断书籍内容的核心标准:是否与客观实践相符合。